close

「老房子的各個角落都有迷人之處。」作者楊朝景和辛永勝從老窗花開始愛上老屋,這點跟進兩年來開始迷戀老屋的我一樣。

   忘記是從哪一本介紹老屋的日文雜誌中讀到老窗花的美,之後只要穿梭在幽靜的小徑間,就忍不住多看幾眼老窗花,還龜毛的要有歲月痕跡的那種半繡蝕狀態,多一分太破舊、少一分太新穎。 

老窗花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老窗花2

老窗花3

老窗花4

老窗花5

  「窗花就非常迷人,以前老師傅打造的鐵窗不只是單調的線條,有花朵圖案、音符、金魚和動物等圖案,和現在的鐵窗相比,多了一點人味」。

除了幾何構成線條,花鳥、被雲霧圍繞的富士山也十分常見,有時看見同好分享還會特地去看。

   最近發現最美的雲霧富士山窗花,是在小時候帶過我的乾奶奶家,由於太久沒有拜訪,發現時滿意外的

原來常在記憶深處的影像只是暫時被隱埋,再次看見並且連結起來

著實讓人眼眶泛紅,這是藉著老屋又牽引起來的一段記憶與美麗的插曲。

   書中談論的屋子多落於50年代到70年代透天厝,那個年代的師傅為每一戶人家

打造屬於屋主的窗花和磨石子地板,是當前講求速度和效率的社會中,很難看到的場景。

   我想談的則是之前曾經任職的布袋戲館(原虎尾郡役所)1930年代時蓋起來的

原本作為郡役所(類似今天縣政府+警察局的行政機關)使用,光復後為虎尾警察分局,後規劃成雲林布袋戲館。

(因為虎尾為布袋戲一代宗師的故鄉,這又是一段故事了)

   「複合式建築」常見於日治時代公家機關,因為這個時期日本人派往歐洲、亞洲的建築師陸陸續續學成歸國,將這些元素大量應用在建築上。

就好比布袋戲館是一棟「維多利亞式紅磚造」+「日式木造」+「中式三合院格局」,在窗戶、排氣對流構造都有縝密安排

甚至很多是現今建築技法難以修繕的(比如窗戶就是重捶平衡式構造,一旦埋在牆內的重捶失靈

也只能治標不治本的裝上掛勾撐住他)館內地板的磨石子也是有錢人家與公家機關才有的昂貴構造。

(1930年代時還不普及,要到1950年代後才逐漸普遍用於民宅)

   如果不是曾經在裡面體驗過,也不知道看似平凡無奇的窗子也暗藏如此多的學問

沒看過或許就不會知道直立重捶式窗戶早於橫向開闔窗、木材蟲蟻防治該如何才能溯及最源頭的部分

維多利亞式紅磚排列方式與中式普通民房紅磚不同、洗石子其實是因為亞洲地區沒有石板才改良利用碎石子取代而成。

    

不管哪一個角落都值得細賞訪,其中的故事說不完,時間與空間的推移,讓老屋沉澱成一盞芬芳

走過路過,究竟是只聞其茶香就走?還是願意坐下來淺嚐?或是待上些時日深品其中滋味呢?

 

arrow
arrow

    雙子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